描写山水的句子不要词语和诗句! 跪求!! #¥*&%#¥*&%¥&*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学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攀登崇山峻岭,旁边那些茂林修竹和郁郁葱葱的大树尽收眼 底。树林里的空气特别新鲜,让人觉得幽雅宁静,仿佛置身于无声世界。 2、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 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 3、这儿的岩石,有的娇小玲珑,宛如破土而出的唇笋;有的精巧雅致,好似含苞欲放的睡 莲;有的气势磅礴,仿佛飞流直下的瀑布。 4、山中一条小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散落,游人似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步 在彩带上,缓缓地向上移动着。5月2日,我们乘火车到达了梦寐以求的桂林。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桂花,桂花飘香,这就是桂林的由来。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确如此,今天,我有幸揭开了桂林的真实面纱,领略到了这奇丽的风光。桂林有四大奇观: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这里仅仅介绍青山、绿水、岩洞三大景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象鼻山和叠彩山。
象鼻山在漓江上面,是桂林的城徽。在山的左下方,有一个洞,是由大象的鼻子和左前腿组成。山的姿态正好像一只大象在河中吸水。在漓江水涨满的时候,它又像一轮满月浮在江面,波光粼粼。象鼻山旁边还有很多风景区,如:爱情岛等。
叠彩山,是桂林市内风景荟萃之地,包括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山和鹤山峰。因山石重叠,在灌木和花草的衬托下,显得五彩斑斓,故而得名。传说能一口气爬到山顶的人可以活到130岁,爬到半山风洞口,可以活到99岁。半山腰中的洞叫“太级阁”,其中的摩崖造像和石刻是旅游人观赏的好地方,艺术价值很高。我们一口气爬到了山顶。站在山顶朝下俯视,桂林城全景尽收眼底:漓江、解放桥、中正桥、伏波山、象鼻山等都能清晰地看见,难怪古人称此“江山会景处”。
5月3日,我们从阳朔到杨堤坐了4个多小时的船,逆流而上,游览了漓江。漓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437公里,漓江的水清凌凌得,哗哗地流着,一望无际,像无边无际的白色“大草原”。
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画廊,主要景点有:螺丝山、九马画山、黄布倒影等。这里景色秀美,因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因此,20元新版人民币背面的图案采用了黄布倒影。山的姿态随船的位子不同不断变化,漓江之奇还在于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早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势,千变万化,尤其是雨中的桂林。人们说:“桂林最美的时候是雨桂林。”我们正赶巧,碰上了雨中的漓江。一上船,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这场雨足足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下了。雨过天晴,太阳笑,空气清新,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雨雾。此时的山水更有一种朦胧之美。
九马画山是漓江中的名山,峭壁面江而立,岩石轮廊,呈现出许多层次,这些线条的阴暗及色彩的变化,仿佛壁上有九匹骏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将军曾到此一游,游人到此,都要一一点数。
5月4日,我们去了芦笛岩。
芦笛岩,在桂林市西北7千米处的光明山上,因洞口长有芦荻草而命名。它是一个地下溶洞,深240米,长约500米,最宽约90米,洞内石钟乳、石笋、石帐、石幔、石花玲珑多姿,景象万千。比如:“瓜菜丰收”、“宝镜照蜈蚣”。“瓜菜丰收”上长有像豆角、像西瓜、像丝瓜、像包菜等形状的“瓜果蔬菜”。“宝镜照蜈蚣”是一面像镜子的石头照着一条蜈蚣,其神态和形象逼真极了!桂林的山水有一个特点,是:三分原形,七分想象,越想越像,不想什么也不像。因此,组成了雄伟“宫殿”,奇峻“山峰”,擎天“玉柱”,无边“林海”,无不雄伟瑰丽,耀眼夺目,故芦笛岩享有“天然艺术之宫”的美称。芦笛岩洞内还有很多景象,景色壮丽迷人,美不胜数。
…………
美丽的桂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鼎鼎有名,八山一水一分田,两江(是指桃花江、漓江)四湖(是指杉湖、榕湖、西湖、桂湖,桂湖在叠彩山脚下,已被人工填平)一条路(是指中正路),风景异常美丽,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和“行在桂林市,人在画中游。”
大年初一,北国的大地上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雪的袭击,山峦白了,河川平了,而意犹未尽的天幕上,仍还布满着厚厚的云层,大片的雪花时而还在飘忽着。而我却在这样的时刻,搭乘上了飞往温州的航班,开始了我的春节旅行。如今7天假日行程结束,投入繁忙的工作,常常在那闲暇时分,每每忆及这次旅行中温州空灵的奇山秀水和绍兴厚重的历史人文,常常感怀于心并又为此激动不已。这种情怀、这种感慨、这种体悟和心情,总想把它赋笔成文,珍藏于心。
山水之游,虽为人生一大快事,但对于我来说却并不轻松,那隐匿在山水之间厚重的历史帷幕,却很难使自己忘情于淳情天成的自然山水之中。然而,这温州山水所独具的美质和神韵却使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超脱,乃至全然为之而陶醉了。
想必现代人于忙碌紧张的竞争之隙,暂入自然的怀抱,让那自然山水的奇峰清涧去松弛一下紧绷着的神经,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怡悦那麻木的心灵,引清风细雨,涤一涤被污染了的情怀,也是一种怡然的活法。而这次春节旅行的第一站,温州的楠溪江,正是这样一处令人梦思神往的人间仙境。
楠溪江,仅仅听听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出她的美韵,更有那精明的温州人,在沿楠溪江蜿蜒曲折的临江公路旁竖起的那一个个“楠溪江,山水诗的家乡”的大广告牌,就是仅驱车从这里一掠而过,身上也会落满这楠溪江山水华丽的诗句。
到楠溪江的时候,是在大年初二,当北国的大地上仍在飘落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的时候,而这里的楠溪江,却细雨霏霏,绿意葱葱。我知道,这绵绵3百里的楠溪江分岩头、大若岩、石桅岩、水岩、北坑、陡门和四海山等7处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境区共计800多个景点,但只凭一个下午的游程是远远不够的。温州的朋友问我怎麽安排这里的游程,我只是选择了岩头的狮子岩和大若岩的陶公洞。
楠溪江是在温州永嘉境内,南北纵贯。一到永嘉,我便想起了那个在仕途上不走运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他被贬后来这里做过永嘉太守,虽一生中官没做大,又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刀下早早结束了自己年仅49岁的生命,但他在仕途失意的苦闷岁月里,凭借这永嘉山水的灵性却拂拭了自己心灵上的愤懑和忧思,成就了其大量优美的山水诗作,开我国古代山水诗之先河。也许就是这空灵的永嘉山水,才使得他的诗句具有了富丽而丰赡的艺术内涵。
我不知道当年的谢灵运来过这狮子岩没有,而眼前的这狮子岩,却活脱脱是一付优美的山水诗画。一座酷似雄狮的小屿截流孤立在这楠溪江万倾清流之中,昂首张口,迎流而踞,细雨霏霏之中,雄姿娇态,风情万种。
唤来一排小竹筏,撑伞坐在竹筏之上,筏公身披蓑衣头戴竹笠摇桨筏头。竹筏毫无声息地驶离岸边,宽阔平坦的楠溪江面上竟感觉不到江水的流动,迎流望去,不知是雨烟,还是雾霭,飘渺在江水的尽头,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哪是云、哪是水,只感觉身旁的楠溪江水是从远方的雨烟雾霭中飘飘而来。由于天上飘下的雨珠细碎如雾,直让人感觉它不是打落在江面,而是被这静静的江水溶化。江水平静如镜,见不到一丝雨滴落下的涟漪,若不看狮子岩截流撞起的浪花,你真感觉不到这清醇碧秀的楠溪江水还是在流动着。
灵岩山色:
雁荡山位于与永嘉毗邻的乐清市,因“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素有“东南海上第一名山”之美誉,堪称“寰中绝胜”。
那个山水派诗人谢灵运,一生酷爱旅游,曾为后人留下过大量的山水诗篇,但其字里行间竟只字未提雁荡山。据说这位山水诗鼻祖虽为最早叩门雁荡山的旅行者,但终因这远处海隅的雁荡山云遮雾罩、乱石荆蔓挡道而使其就在雁荡山门前蹑足而止了,因而未能留下雁荡吟诵的诗句。
也许是这雁荡山地处偏僻的海隅,是为古代南蛮荒芜之地吧,一直到了唐代,才先后有过三位僧人相继来到这里。一位是被后人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的洋和尚诺巨那,一位是曾发明过浑天仪的唐代高僧一行,最后一位是曾在雁荡山留下过脍炙人口诗句“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坐宴雨蒙蒙”的晚唐诗僧惯休。正是由于他们,这深锁在群山深处的纵多诡型殊状的峰嶂洞瀑的雁荡仙境才开始下凡人间。
古代的雁荡山由于独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得人迹罕见,虽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顾雁荡,最后也不得不掷笔而叹:“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正由于如此,我国古代厚重的历史人文才没有涂抹到这里。这“始于唐、盛于宋”的雁荡山来晚了一步,未能在“三山五岳”之中分得一席之地,也未留下过历代封建帝王的足迹,就连道教神谱上的任何一位“大帝”也未被搬进过这里,在这时空流转之中只有飞临山顶栖息的秋雁于苍苍蒹葭之中,年复一年地在这里守望着这雁荡的奇秀与空灵。因此,这自然风景荟萃、鬼斧神工造化的雁荡山便成了我此次旅行最向往的地方。
雁荡山虽有8大景区,但其中的灵岩、灵峰和大龙湫是被称为“雁荡三绝”,而此次的雁荡之行,这三处是必去无疑了。
由温州朋友安排,起了个大早,第一站我们先去了灵岩景区。从永嘉的瓯北出发,过楠溪江大桥,沿通往宁波方向的高速公路北行,天气便开始晴朗起来,但一进入雁荡山区,周围就又被雾霭笼罩了起来,走在人工修筑在半山腰峭壁上的栈道上,进入灵岩景区,导游小姐就指着耸立在眼前的屏霞嶂说这就是灵岩石,这快岩石,因颜色斑斓,五彩缤纷,又被称为屏霞嶂。
雁荡山,是座俊秀的山。与北方山岩那种瑰陋雄浑的气势相比,它更显出其独到的阴柔娟秀与清丽精致。就连这被人称为雄壮浑庞的灵岩,也处处掩饰不住其娇态袅娜的妩媚之丽韵。
龙湫水韵:
离开灵岩,我们先驱车去了大龙湫。
大龙湫,在雁荡山的马鞍岭与东岭之间,谷中有水曰锦溪,源于大龙湫,注经行峡沿筋竹涧入清江而流归东海。当年的谢灵运来叩门雁荡山时,就在这筋竹涧前止步不前,未能上朔进山,错过了大龙湫,也错过了雁荡山。
进入这条山谷,朔锦溪而上,光线便变得幽幽暗暗起来。伴着清清的溪流,半明半暗之中,恍惚探入大龙湫的梦幻之中。锦溪两旁,岩与岩相连,嶂与嶂对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把凡尘间的各种活物都定格在这岩嶂之上。没想到,在去到大龙湫瀑布的溪涧山谷之内,还有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人间凡景。
一路上,朋友便做起了我的导游。他一会儿指着这里的山岩说这是“灵猫逋鼠”,那是“莲台观音”;一会儿又指着那里的峰嶂说这是“母子相偎”,说那是“狐假虎威”。看着这些跃跃欲试又活灵活现的各色景观,那逼真的神态,那惟妙的憨像,直使人不由得捧腹大笑,也把这旅途的劳顿消解的了无了踪影。
来大龙湫,是必须要去欣赏大龙湫瀑布的神韵的,但仅在这锦溪两旁的景观就已经把游人给完全陶醉了。似乎这大自然在这里更显得是那样的慷慨和深通灵性,不但在锦溪的两旁泼洒下这麽多惟妙惟肖的景观,而且还在快到大龙湫瀑布时仍似意犹未尽,看来大自然执意要在这里为游人尽显一番它的能耐了。
沿锦溪转过一道岩嶂,大龙湫瀑布的轰然巨响便传呼而来,不期然眼前却又被独然耸立起的一座山峰挡住了视线。倘若说至此之前所有的景观都还是被大自然定格静止的景观时,而眼前的的这座山峰却要大耍其移步换景的魔术了。也许是大自然生怕这之前的景观定格的沉静太过,在这里却刻意地要游人绕这山峰转它180度,昭示它神奇般的旋转变幻,这座山峰便是大龙湫有名的剪刀峰。
初看,峰间的裂缝剪出一线天幕,恰似一把巨大的剪刀直裁云端,伸掌挡住裂缝一侧的视线,单看剪刀峰右侧,又酷象一位古装云鬓、凝眸含情的妙龄少女。再行前绕,刚才还是丽影倩姿的妙龄少女不见了,只见一只活灵活现的啄木鸟匍匐在树干之上。又行至剪刀峰的侧面,它又变成了顶天立地而又光滑细腻的顶天柱。待按照大自然的旨意绕够180度之后,眼前的大龙湫瀑布便猛然展现在眼前,再回首这剪刀峰,它又变做了一艘巨帆,左峰似笔直的桅杆,右峰象迎风飘扬的帆布。此时的大自然似乎终于穷尽了它的花招,在这里,最后变幻出这一艘巨帆,意在载人驶入这千年不竭的大龙湫。
绕过这千变万化的剪刀峰,眼前的空间忽然开朗,循着那震天撼地的轰然巨响声望去,冬日的,那连云嶂前,一条飞流而下的白练从峰顶飘泻而下,轰然奏鸣着直捣潭心,这就是著名的大龙湫瀑布。
3、如何写山水散文
一平一仄两个简洁而普通的音节,深深地镶嵌在中国辞海里,似乎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庚,我无从考证,山水,在中国已经驻足了多久?也许我是一个过于传统或民族化的人,我以为,山水之于中国,犹如血脉和生命般不可拆开。设想,我们广袤的古大陆上若没有山之巍巍,水之汤汤,那是何等的憾事?我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只有中国的山水才可称之为山水,虽然我并没有见过西方的山容水貌,但在我的想象中,那里的山水大概也是有一些洋味的吧——这似乎严重不合逻辑,但我仍然坚持。就像西方的油画比之于中国画,写实有余而意境不足。也许,意境的深浅或有无便是我的头脑中两地山水之区别吧!宋词里说,山是眉,水是眼。我深信不疑,并且一直为这样的比拟赞叹不已。在古人眼里,山水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不然,这山水之间怎会有眉目传情?于是,我断定会有一段悠悠的古中国的情愫缠绵于山水之间。从此,每每出门在外,或车船跋涉,或客旅他乡,甚至站在自家居室的阳台上,我的目光也不忘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搜索着一些山山水水的影子,并且总能发现:远远的一道廓影饱蘸着苍黛色,重重地涂抹在蓝天白云下,牵扯着我的思绪和想象。视觉上的无所羁绊渐渐地净化为心灵上的开阔和舒展,所有为俗务而劳顿的神经就能得到一种休憩和平和,心目清朗,胸襟豁然。自然界中,有山的地方总是有水,山水总相依。不是吗?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草木欣欣,愈发使人难以得见其真面目。在整肃庄重之中,凭空在天地间撑出一段阳刚之气。而水呢,因山的呵护而妩媚空灵,娇柔多姿,或如缎带般缠绕,或似轻烟般缥缈,或如碎玉般飞溅,或似明镜般清幽。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犹如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侣,互为知音,形影不离,心心相印。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中国山水总是赋于更多的人文色彩,譬如中国山水画是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乃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在国画三大流系中,位居榜首,花鸟、人物次之。三尺绢丝,一方素笺,醇醪的墨香四溢,皴擦点染,濡写勾画,收无限于尺寸。其意趣发乎胸臆之中,流乎毫尖之上,溢乎纸绢之外,神韵无穷。我想,这其中绝不仅仅是艺术的魅力,更多的是山水之灵气和精神使然吧?无怪乎厅堂楼阁也好,茅蓬陋室也罢,只需一幅墨迹横陈,则山光水影、泉林野趣立见。山可樵,水可渔。渔樵之乐原在山水之间也。即便渔父樵夫也会因沾染了山水之灵气,终年浸淫于山水之间而成为拥有“无价之清风、有声之书画”的富翁。而也恰恰是我国春秋时代,惟有一介樵夫钟子期,才能听懂当朝名相俞伯牙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知音子期赏,弦断有谁听!那荒山孤冢前的千古一摔,八音决裂,又演绎出人间多少流水高山的故事?山水,更可上升为心灵之屏障。古有谪官隐者,迁客骚人,今有寻幽百姓,墨客文人,谁不钟情于山水,惟有山光水影才能够涵容所有的客思愁旅抑或闲情逸志、沉浮荣辱抑或进退悲欢。一切境遇或情感,都能在这里变得真实而平淡,最终归于宁静和淡泊。也曾倾心地作了几次山水游,既有名山大川,也有些无名山水,虽然寥寥可数,倒也弥足自珍。华夏的山水多不可数,譬如黄山的奇,华山的险,峨嵋的秀,青城的幽,三清的道场,普陀的佛境,三峡的神秀,桂林的婉约,潇湘的诗情,新安的画意……若能有幸一一拜谒,也算是人生无上之快事了!古哲云,上善若水,无际惟山。山无言而壁立千仞,是为无际自高,无欲则刚也。水无形,其至柔而克刚,上润天,下泽地,其性至灵至坚也。当我们蒙蔽尘埃的心灵在世俗和物欲中迷失方向时,不妨以山水为师、为友、为鉴、为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山水藏纳于胸。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于我,前者可堪,后者莫及。但这颗心早已生根于山水之间,无论前生后世,恐怕都是收不回来了。
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一过“北雪南风飞不过“的严关,连绵不绝的土山土岭便突然消失了踪影,一座座嶙峋的石峰平地崛起,峭拔玲珑,千姿百态,远远望去似万剑攒天,千树撑云。越近桂林,山愈峻奇,石愈灵秀,或孤峰婷婷,或峰丛连坐,森列无际。“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清彻的漓江水,曲折萦回在千山万壑间,犹如一条长长的青罗带,山环水转,秀丽无比,世人交口赞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山倒水山浮影,无山无水不入神”。桂林是一个多山的城市,但却不象重庆那样山叠城高,街巷梯接,畅流的大道甚至少有象样的坡;桂林又是颇具规模的城市,却不似江南沪杭那样市井辐辏,楼屋拥挤。宽逸舒展的棋盘格里镶嵌着风格独异的座座山峰。虽然没有泰山的巍峨,庐山的飘逸,黄山的神奇,但它们却有一种腾空而起,戛然而止的狂飚风格,“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山立城内,城溶山中,城和山的结合是那样的潇洒不羁,那样的自然天成。“山因城而媚,城因山益奇”,更因为绕城环山的碧水充满了灵秀。桃花江、漓江用海水般碧绿的清流拥抱着古老的城市,绾连着碧玉簪般的点点青山,铺陈出“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水墨长卷。榕湖、杉湖、桂湖、宝贤湖、丽泽湖、木龙湖这些由护城河演变而来的水泊更如明珠闪烁。粼粼波光,倒映着葱绿的古榕新柳,轻烟淡雾,蒸腾出几多梦幻和迷离。塔映玲珑,桥接清幽,轻舟荡月,弦歌吹春,夜幕下的两江四湖分外的妩媚动人。桂林是一座名满天下的风景游览城市,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征服了多少游人的心。“无山不洞,无岩不奇,无石不美”,鬼斧神工,瑰丽壮观,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山水之胜,冠绝西南”,“簪山带水,胜纪天下”,这便是桂林独到的丰韵,千种娇媚,万般风情,使桂林领尽了岭南风骚。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桂林郡,接着又开凿了灵渠,引湘入漓,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二大水系,湘桂走廊成为中原至岭南的重要通道。三国时,吴在此设置始安郡。史书云:“自孙吴以后,湖、广之间,事变或生,未有不争始安者”。中唐以后,桂林成为风景名胜之地,桂林山水不知陶醉了多少骚人墨客,岭头岩边不知留下了多少咏叹的诗篇,仅石刻、题书就留下了二千多件。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开先河,“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绘声绘色;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津津乐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缯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千峰万嶂何”的感叹情真意切。同时代的李曾伯曾写下“桂林山川甲天下”的赞语,历经千年终于演变成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广告词而传流天下。陈毅元帅在《游桂林》诗中称叹:“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发出了“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感慨。已故文史学家王力历游胜地,兴之所至,欣然命笔,挥就百字长联:“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秀仿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土娄,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冠环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字字珠玑,句句菁华,旁征博引,比兴倡和,把桂林山水之奇妙,人文历史之幽深阐发得清明透彻,挥发得淋漓尽致,神清韵丽,引人入胜。到桂林,不能不游漓江。漓江是桂林的绿色血脉,更是展示桂林山水的天然画廊。人称“翡翠之路”的漓江游,起于桂林的象鼻山,止于阳朔的碧莲峰,全程83公里,景色特别迷人:两岸群峰挺拔多姿,似人状物,百姿千态,而瞬息万变更使人应接不暇。一江流水碧波回环,时而清波涟漪,山光树影,相映成趣;时而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深潭、飞瀑,构成了长达百里的雄奇瑰丽。荡舟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时当晴日,蓝天白云,山光水色共徘徊,古树翠竹葱郁繁茂,石壁危峰色彩斑烂,“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奇妙景象更醉人心魄。而当霁雨初歇,如烟如霰的雨雾中,“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群山若隐若现,雨过天青,从云环雾锁中探出头来的山峰洗刷得分外洁净,滋润得分外沁人心脾,一簇簇髻据螺盘,那景色就象墨迹未干的水墨丹青。漓江之游,四季皆宜:春天桃红满江,绿草如茵;夏季江风送爽,澄江碧透;金秋枫林尽染,丹桂飘香,冬日银装素裹,江山妖娆。世人感叹“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的诗句来歌颂漓江。面对优美动人的山水奇景,恍若身在桃源洞天、神游瑶池仙宫,意趣无穷,其乐也无穷。山水四季名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5、 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 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 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 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9、 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0、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形容海棠花的词语成语,能突出化的特点的。两个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年代】晚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言律诗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留春令》
宋——晏几道
海棠风横,
醉中吹落,
香红强半。
小粉多情怨花飞,
一抹浓檀秋水畔,
缕金衣新换。
鹦鹉杯深艳歌迟,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
宋——刘辰翁
命薄佳人,
情钟我辈。
海棠开后心如碎。
斜风细雨不曾晴,
倚阑滴尽胭脂泪。
恨不能开,
开时又背。
春寒只了房栊闭。
待他晴后得君来,
无言掩帐羞憔悴。
《海棠春》
宋——马子严
柳腰暗怯花风弱。
红映秋千院落。
归逐燕儿飞,
斜撼真珠箔。
满林翠叶胭脂萼。
不忍频频觑著。
护取一庭春,
莫弹花间鹊。
《蝶恋花》
宋——姚云文
春到海棠花几信。
堠馆馀寒,
欲雨征衣润。
燕认杏梁栖未稳。
牡丹忽报清明近。
恨入青山连晓镜。
香雪柔酥,
应被春消尽。
绣阁深深人半醒。
烛花贴在金钗影。
《瑞鹤仙·海棠花半落》
宋——赵长卿
海棠花半落。
正蕙圃风生,
兰亭香扑。
青英暝池阁。
任翻红飞絮,
游丝穿幕。
情怀易著。
情绪正恶。
叹韶光渐改,
年华荏苒,
旧欢如许。
追念凭肩盟誓,
枕臂私言,
尽成离索。
记得忘却。
怕灯前月下,
得见则个,
厌厌只待窥著。
为谁萦牵,
又还瘦削。
《满江红·问海棠花》
宋——吴潜
问海棠花,
未教飘坠。
一般标格,
聘梅奴李。
怯冷拟将苏幕护,
怕惊莫把金铃缀。
玉垒正春深,
恐人间天上,
少其伦尔。
西子颦收初雨后,
太真浴罢微暄里。
杨柳插清明,
鹃归未。
《临江仙·种海棠》
宋——刘克庄
落魄长官江海客,
少年万里寻春,
而今憔悴向溪院,
断无觞咏兴,
惟有簿书尘。
手插海棠三百本,
等闲妆点芳尘,
他年绛雪映红云,
叮咛风与月,
记取种花人。
《卜算子·惜海棠》
宋——刘克庄
尽是手成持,
合得天饶借。
风雨于花有底雠,
著意相陵藉。
做暖逼教开,
做冷催教谢。
不负明年花下人,
只负栽花者。
《汉宫春·三和》
宋——刘克庄
酷爱名花,
本不贪妖艳,
惟赏幽姿。
乌台旧案累汝,
牵惹随司。
冰层雪积,
点绛凝脂。
海棠醉睡,
牡丹未免丰肌。
舞殿歌台此际,
各新涂妆额,
别画宫眉。
那知有人淡泊,
不识虫儿。
春莺去也,
分付谁吹。
暗香疏影,
琐窗卷了还披。
《摸鱼儿·海棠》
宋——刘克庄
冷烟凄雨,
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
又觉万姝娇困。
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飞仙,
石湖绝笔,
孤负这风韵。
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
吹得胭脂成粉。
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绿叶成阴,
青苔满地,
做得异时恨。
《满江红》
宋——刘克庄
(二月廿四夜海棠花下作)
老子年来,
心肠铁石。
消磨未尽,
爱花成癖。
懊恼每嫌寒勒住,
丁宁莫被晴烘坼。
柰暄风烈日太无情,
更几番雨过,
彩云无迹。
今夕不来花下饮,
明朝空向枝头觅。
对残红满院杜鹃啼,
添愁寂。
《满江红·海棠》
宋——刘克庄
压倒群芳,
十分秾艳。
有情皆惜,
无香何慊。
恰则才如针粟大,
忽然谁把胭脂染。
不肯婿梅花,
觉芳心欲诉,
冶容微敛。
四畔人来攀折去,
一番雨有离披渐。
几阵夜来风,
吹千点。
《月上海棠》
宋——陆游
斜阳废苑朱门闭。
遗恨泪痕里。
淡淡宫梅,
点酥剪水。
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
谁与寄千里。
伫立江皋,
陇头归骑。
楚天危楼独倚。
《月上海棠》
宋——陆游
兰房绣户厌厌病。
和闷甚时醒。
燕子空归,
玉关边信。
独展团窠瑞锦。
熏笼消歇沉烟冷。
展转看花影。
漫拥余香,
峭寒孤枕。
几声银瓶玉井。
猩红鹦绿极天巧,
叠萼重跗眩朝日。
《菩萨蛮》
宋——陆游
小院蚕眠春欲老,
新巢燕乳花如扫。
幽梦锦城西,
海棠如旧时。
当年真草草,
一棹还吴早。
题罢惜春诗,
镜中添鬓丝。
《宴山亭·海棠》
宋——王之道
微雨斑斑,
晕湿海棠,
渐觉燕脂红褪。
迟日短垣,
娇怯和风,
摇曳一成春困。
玉软酴酥,
晚妆慵整。
对佳时媚景,
可堪重省。
曾约小桃新燕,
有蜂媒蝶使,
为传芳信。
西蜀杜郎,
东坡苏老,
道也道应难尽。
一朵风流,
凤翘云鬓。
梅腮弄粉。
《点绛唇》
宋——王十朋
丝蕊垂垂,
嫣然一笑新妆就,
锦亭前后,
燕子来时候。
谁恨天香,
试把花枝嗅,
细熏锦袖,
不止嘉州有。
《月上海棠·红妆艳色》
宋——姜夔
红妆艳色,
照浣花溪影,
绝代姝丽。
摇荡满林罗绮。
自然富贵天姿,
等闲桃李。
帘栊静悄,
月上正贪春睡。
长记初开日,
如与人面争媚。
过韶光一瞬,
便成流水。
对此日叹浮华,
易成憔悴。
惟有花边尽醉。
《好事近》
宋——周紫芝
春似酒杯浓,
醉得海棠无力。
谁染玉肌丰脸,
做燕支颜色。
送春风雨最无情,
吹残也堪惜。
何似且留花住,
唤小鬟催拍。
《点绛唇·咏海棠》
元——张弘范
醉脸匀红,
向人无语夸颜色。
一枝春雪。
犹染嵬坡血。
庭院黄昏,
燕子来时节。
露垂香颊。
羞对开元月。四字词语: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艳美高雅,娇艳动人,浓淡适中,朝天怒放